德信体育- 德信体育官网- APP下载从PS掌机到模块化手机:那些消失的科技产品我们失去的创新与可能

发布日期:2025-10-29 15:07:55 浏览次数:

  德信体育,德信体育官网,德信体育APP下载,德信体育网址过的道路上,散落着许多过早消失的产品的残骸。坦白说,有太多值得铭记的事物,它们本应得到更好的结局。今天,简明科学指南将回顾一些可能被你遗忘在脑海深处的东西,提醒你这些年来我们失去了多少。

  任天堂一直是掌上游戏领域无可争议的王者,当然也曾经存在过竞争对手。世嘉曾试图通过GameGear分一杯羹,SNK有NEOGEO POCKET,万代有WonderSwan,甚至诺基亚也认为他们可以凭借N-Gage打入掌机市场。

  但索尼PlayStation掌机是唯一真正构成威胁的,初代PlayStation Portable(PSP)销量超过8000万台——这个数字背后,是PSP对掌上娱乐的重新定义:它不仅能玩3D游戏,还支持UMD光盘播放电影、听音乐,甚至通过Wi-Fi联机玩《怪物猎人》,在2004—2014年期间,成为不少玩家的移动娱乐中心。

  但第二代PlayStation掌机——Vita,诞生于掌机游戏最艰难的时期。2011年前后,智能手机游戏迎来爆发期:《愤怒的小鸟》《水果忍者》等手游以免费+内购模式席卷市场(今天依然是这个套路),用户无需额外购买设备就能随时游玩;而Vita不仅定价偏高(首发约249美元,国行1299元),专属记忆卡价格高昂(一张32GB记忆卡售价800元),极大抬高了用户入门成本。更关键的是,索尼第一方工作室对Vita的支持不足,后期甚至将资源转向PS4主机,导致Vita缺乏《(原生版)战神》《最终幻想》《怪物猎人》等标志性游戏(被迫把讨鬼传当怪猎的可怜PSV玩家)。最终,它全球销量仅为可怜的1700万台,可以说是索尼唯一一款彻底失败的游戏主机。

  这足以让索尼退出掌上游戏市场,随后几年证明,尽管专用掌上游戏设备远未消亡:任天堂Switch通过掌机+家用机二合一的混合形态,解决了传统掌机性能弱和家用机便携差的痛点,加上《塞尔达传说:旷野之息》《动物森友会》等现象级游戏加持,后来成了有史以来第三畅销的游戏机。但是——掌机专属游戏生态被合并了,任天堂为了Switch的成功献祭了自家掌机产品线的生命。

  当然,Switch还是引发了一波基于PC的掌上游戏设备浪潮,比如SteamDeck、ROG Ally,它们依托PC游戏生态,吸引了一些核心玩家;甚至索尼也通过PlayStation Portal某种程度上拥抱了便携式游戏,但它本质是PS5的远程串流手柄,必须依赖网络连接主机,并非独立游戏机。我们是否还能再得到一款真正的PlayStation掌机还不清楚,但从Switch和SteamDeck的成功来看,只要解决生态+便携+成本的平衡,专用掌机仍有市场。

  到21世纪初,微软已经确立了自己作为桌面操作系统王者的地位,进入移动领域是理所当然的。显然,微软把实现这个目标想得过于简单了,因为在Windows Mobile推出后的十五年里,尽管拥有非常忠诚的粉丝群,但一系列令人困惑的决策将这个平台推向了深渊。

  Windows Mobile的最初版本与多普达手机共生,非常注重商务,比如支持Exchange邮件、Office文档编辑,但其界面更像缩小版Windows XP,触控体验糟糕,对于普通手机用户来说体验并不好。该操作系统也有些笨重和缓慢,到2007年iPhone出现时,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对流畅触控的需求——iPhone的多点触控、无物理键盘设计,彻底重构了智能手机的交互逻辑,而Windows Mobile仍停留在电阻屏+手写笔的时代。

  微软在2010年用WindowsPhone 7重启了这个平台,给了它一个巨大的改造:采用动态磁贴设计,界面简洁明快,灵感来自Zune音乐播放器;还与诺基亚合作,推出了Lumia系列手机,凭借多彩机身和高性价比一度抢占部分中端市场,用户活跃度也逐渐提升。

  然而,事情很快就偏离了轨道。2012年,微软推出了WindowsPhone 8,采用全新的内核(基于Windows NT),但这一升级直接宣布WindowsPhone 7设备无法兼容——不仅系统不能升级,就连为WP7开发的应用也无法在WP8上运行。这意味着早期用户必须换新机才能跟上,大量忠诚用户因此流失;而开发者也陷入两难,需要维护两个版本的应用,成本大幅增加,不少中小开发者直接放弃WP平台。2015年,当Windows 10 Mobile发布时,微软承诺“为每台WindowsPhone 8.1设备提供升级路径”,但到2016年时,绝大多数手机(尤其是非诺基亚品牌机型,我的HTC M8w是硬刷的)因硬件配置不足被排除在外,只有Lumia 1520、Lumia 930等少数机型获得了升级。

  更致命的是生态的崩塌:当时主流应用(如微信、支付宝、淘宝)对WP版本的更新严重滞后,微信WP版甚至长期没有朋友圈小视频、红包功能,支付宝WP版不支持扫码支付,核心功能的缺失,让普通用户彻底失去使用动力。在移动领域本就处于劣势的情况下,微软又对WindowsPhone犯下了系统割裂+生态放弃错误,注定了这个平台必然失败。

  你以为现在的华为MateBook Fold折叠屏PC很炫酷吗?还差得远——微软有很多更酷的产品过早地走向了终结,Surface Studio系列是该公司保守发展战略的又一个受害者。

  当Surface Studio在2016年首次亮相时,一体化台式机其实已不是新鲜事物(苹果早在2004年就推出了iMac),但当时的微软宣称的“为创作者而生”的独特设计理念,确实让它变得与众不同。Surface Studio拥有一个28英寸的4K触控屏,支持10点触控和压感笔(Surface Pen),屏幕可以通过液压支架缓缓放倒至与桌面平行(角度低至20度),方便设计师手绘、建模或进行平面创作;它的机身采用极简主义设计,底座仅手掌大小,机身厚度不足10mm,旨在让设备融入背景,焦点只在创作内容上;甚至还有一个Surface Dial配件——放在屏幕上时,能直接在Photoshop、Sketch等软件中调节画笔大小、颜色参数,比传统鼠标操作更直观。

  但Surface Studio的问题从诞生起就存在:它的定位过于小众,主要面向专业设计师、插画师,而6999美元的首发价(约合人民币4.8万元)远超同配置的苹果iMac(当时27英寸iMac顶配约4万元),性价比极低。更关键的是,微软对它的更新极其缓慢:Surface Studio 2在2018年推出,仅升级了显卡(从GTX 965M到GTX 1060)和硬盘,核心的处理器(从i7-6820HQ到i7-7820HQ)、屏幕(仅提升了500尼特亮度)性能没有本质提升;而从Surface Studio 2到下一次升级,足足间隔了四年——2022年推出的Surface Studio 2+,不仅外观没有变化,仍然维持了4500美元的高价(约合人民币3.2万元),显卡仅升级到RTX 3060,面对同价位的专业台式机(如戴尔XPS Tower)毫无竞争力,上市后销量惨淡。

  同样的命运也笼罩着Surface Laptop Studio:2021年推出时,它以可翻转屏幕+触控笔支持主打创意办公,一度被视为SurfaceBook的继任者;2023年的升级版本仅小幅提升了处理器(从12代酷睿到13代),没有增加屏幕刷新率、电池容量等关键配置。更重要的是,2023年Surface主管Panos Panay离开微软转投亚马逊后,Surface部门的战略彻底转向利润优先。微软财报显示,Surface系列中,入门级的Surface Laptop Go、Surface Pro销量占比超70%,而Studio这类高价小众产品的营收贡献不足5%。因此,目前的Surface领导层似乎对涉足非畅销产品线没有兴趣,Surface Studio和Laptop Studio的未来,大概率会走向终结。

  早在2013年,当智能手机仍然充满创意的时候(当时Android和iOS还在快速迭代,新功能层出不穷),谷歌宣布了Project Ara——这个由摩托罗拉先进技术与项目部门(当时摩托罗拉已被谷歌收购)主导的项目,试图打破手机只能整机更换的固有逻辑。

  Project Ara的最初构想非常激进:手机机身是一个骨架,电池、摄像头、处理器、屏幕等所有组件都做成独立模块,用户可以像拼乐高一样自由组合——比如喜欢拍照的用户可以装两个长焦镜头,经常出差的用户可以换大容量电池,甚至可以移除指纹模块来降低成本。谷歌当时承诺,Ara的基础骨架定价仅50美元,单个模块价格不超过100美元,用户还能在便利店、线上商店随时购买新模块,当场更换。

  但这个想法从技术上就难以实现:首先是兼容性问题,不同品牌、不同规格的模块(比如高通骁龙处理器和联发科处理器)如何统一供电标准、数据传输协议?谷歌最初计划用统一接口解决,但实际测试中频繁出现模块接触不良、信号中断的问题;其次是机身设计矛盾,模块化需要预留更多接口和固定结构,导致手机厚度超过15mm(当时主流手机厚度仅7~8mm),重量超200g,便携性大打折扣;最后是成本控制,为了保证模块的通用性和稳定性,谷歌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,但测试版手机的生产成本远超预期,50美元的基础骨架根本无法实现。

  因此,到2015年,谷歌不得不调整Ara的方案:放弃全模块化,改为半模块化——处理器、屏幕等核心组件固定,仅电池、摄像头、存储等非核心部件可更换。但即便如此,项目仍困难重重:2016年,谷歌以“战略调整”为由,将摩托罗拉出售给联想,同时彻底搁置了Project Ara,一款真正的模块化手机从未实现。

  不过,Ara的理念并未消失。荷兰公司Fairphone从2013年开始推出可维修模块化手机,虽然不能自由升级处理器,但电池、屏幕、摄像头等部件可以用螺丝刀轻松拆卸更换,大幅延长手机寿命(Fairphone 4的支持周期长达5年),主要面向环保意识较强的用户;而Framework则将模块化理念带到了笔记本电脑领域,2021年推出的Framework Laptop支持更换内存、硬盘、屏幕甚至主板,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升级,避免整机淘汰。如果Project Ara当时能更务实地从半模块化起步,而非追求激进的全模块化,或许今天的手机市场会有另一种可能——但可惜的是,我们生活在错误的时间线中。

  健身追踪器在2014年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(Fitbit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首款手环),但它们的受欢迎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。2015年后,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以每年20%的速度增长,小米手环、AppleWatch等产品逐渐成为大众消费品。这使得微软如此轻易放弃Microsoft Band系列变得更加奇怪。

  Microsoft Band系列只有两款产品,但它的设计理念相当独特:它不像传统智能手表那样强调手表形态,而是采用纤细的腕带设计(宽度仅20mm),机身搭载一块1.4英寸的曲面触控屏,整体重量不足30g,佩戴感比当时的Fitbit Charge更舒适;功能上,它不仅支持步数、卡路里、睡眠监测等基础功能,还加入了心率变异(HRV)监测、紫外线检测,甚至能连接手机接收短信、电话提醒,兼容WindowsPhone、Android、iOS三大系统,生态适配比当时的Fitbit更全面。

  初代Microsoft Band在2014年10月推出,虽然存在续航短(仅1~2天)、表带容易断裂等问题,但凭借高性价比(售价199美元,比AppleWatch便宜一半)和跨平台兼容,首销三个月销量突破100万台,市场反响不错。2015年10月,微软推出了Microsoft Band 2,不仅修复了表带问题,还升级了屏幕(从平面屏到曲面屏)、增加了GPS模块(支持离线记录运动轨迹),续航也提升到了48小时,甚至加入了压力监测功能——通过心率数据判断用户压力水平,提醒用户休息,这在当时的可穿戴设备中属于创新功能。

  但令人意外的是,Microsoft Band 2成为该系列的绝唱。2016年7月,微软突然宣布停止生产Microsoft Band 2,官方商城下架所有相关产品,甚至不再提供售后维修服务。背后的原因,一方面是市场竞争加剧:Apple Watch Series2在2016年推出,加入了防水、GPS功能,生态整合(与iPhone的健康数据同步)远超Microsoft Band;另一方面是微软的战略重心转移——云服务主管起家的微软CEO萨提亚・纳德拉全力推动“云优先、移动优先”战略,将资源集中在Azure云服务、Office365等企业业务上,消费级硬件(尤其是可穿戴设备)被视为非核心业务,投入大幅缩减。最终,微软在数字健康市场爆发前选择退出,未能利用接下来十年中该市场的增长(2023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已超800亿美元),不得不说真是太遗憾了。

  看着今天的科技格局,你有没有意识到,我们一路走来失去的很多有创意的东西,又有多少东西变得更糟或更无聊。今天的科技产品似乎越来越趋同:智能手机都是“全面屏+矩形机身”,智能手表都围绕“健康监测+通知”,就连笔记本电脑的设计也越来越相似——而那些曾经充满冒险精神的产品,比如能自由换模块的Project Ara、为创作者量身定制的Surface Studio、试图打破iOS/Android垄断的WindowsPhone,它们或许不完美,但至少为科技行业提供了另一种可能。

  虽然我对上述所有产品没有太多依恋,但像Project Ara、Surface Studio系列和WindowsPhone这样的东西,我真的希望能看到更多——它们的消失,不仅是一款产品的终结,更是科技行业创新勇气的流失。而这在整个科技产品历史中仅仅是几个碎片——你可能想到更多我们曾失去的科技产品,比如诺基亚的Meego系统、谷歌的Nexus系列、亚马逊的FirePhone,它们都曾承载过独特的理念,却最终消失在时代的浪潮中。